苑文其详

144.民主真的死了吗?

2018-06-29

6月中旬,《经济学人》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民主怎么死的?》,我光看题目,先吓了一跳,不过仔细看了一下内容,发觉这篇文章的题目取错了,因为它所谈的主要内容是民主不会死。我原本就对于民主在退潮这个现象有很大的兴趣,再加上最近连英美这种老牌的民主国家,都因为民粹运动发生了令人想象不到的不理智行为,这些种种更让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核心到底在哪里?

《经济学人》的这篇文章,首先问了这段时间出版的一大堆有关民主制度日薄西山的作品,真是为世界通行70多年的民主制度写悼文吗?当然,《经济学人》是一个老牌子的自由主义杂志,他们不会相信民主是脆弱的,因此,这篇文章做了许多分析,其中包含了责怪他人的观点。

文章一开始说,从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世界有89个国家的民主积分退步了,只有27个国家在他们的积分表中显现进步。接着文章又说,二次大战以来,在1941年,世界上当时有只12个民主的国家,但是到了2000年,世界上只有8个国家没有进行过全国性的选举。

同时,在38个国家中,有80%的人在问卷调查的内容中选择了偏好活在民主制度的社会,因此我觉得这篇文章提到目前认为民主制度即将终结的观念,是错误的,并且文章指出,其实民主、政治是被有心政客系统性破坏,才造成现在这个下场。

我先摘要式地说明这个系统,然后再指出这篇文章其实没有真的了解现代民主制度所面临的危机。这个系统认为民主的价值是正面的,但有人依然按照如下四个步骤操作民粹,让民主制度感觉不保,其实这些步骤只是恶意下的操控。这四个步骤是,第一:以迎合大众不满的心情,批判所谓的自由主义精英;第二:找出大众不满的对象,并且把他们当作是选举期间的敌人;第三:民粹的政客,在取得权力之后,立即以打击人民敌人为借口,批判媒体报道,破坏司法的中立,否定所谓追求自由主义的非政府组织。

最后,就是监控选举,监禁反对人士,甚至重画选区,包含修改宪法等等。在第四个阶段中,民主可以宣判死亡,因为已经是有名无实。我必须说,《经济学人》是有名的自由主义刊物,所以他们支持民主的立场不足为奇,有趣的是这篇文章认为,日裔美国人福山教授的历史终结论观点是正确的。

福山认为,人类必然归结于民主制度,所以采取民主制度以后,不会再有新的制度,因此历史就等于在民主的时代点停滞了。这种理论是典型的历史主义,完全忽略了人类发展是持续进行的。而真实的情况是,民主本身具有本质上的冲突。

民主分为内与外两个层面,外在是客观的制度,内在是主观的情绪。客观的层面,讲求的是理性,一切按照政府的制度达到原先规划的结果,但是在民主制度中的主观层面,却充满了感性,因为人民对于理性的规划有信赖感是因为感性的期待,而不是因为大家都懂理性制度在彰显什么理念。

二次大战以来,大多数国家偏好民主制度的理由,并不是理性的认为他们知道民主制度,而是大家感性地期待民主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尤其是英美国家为首,他们不断宣扬繁荣的来源就是民主的制度,这是任谁都知道的谬误,因为繁荣来自苦干,不是来自于选举。

其次,是有心政客对于制度的破坏这一点。这个部分其实是矛盾的,因为民主制度预先假设,人人都有为自己做决定的理性与能力,但这个假设是错误的,因为人多嘴杂,只好透过选举选出代议士,为民喉舌。问题来了,为民喉舌的民,是那些追求进步与环境富裕的普通人,他们若是活在太平盛世,则可以按照习惯选出精英领导。

若是这些精英与国际连成一气,打出所谓的自由主义招牌,认为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媒体自由,甚至包含性向自由的时候,那么在这些自由的条件中,人人按照心里的感觉,说出自由选择的结果时,不也是表达自由吗?为什么要称呼符合自由主义的选择才是民主的抉择,却称呼按照感性的选择为民粹下的误导呢?

坦白说,民主与民粹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并不容易说清楚。对这个问题,虽然我并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是有一点我很确定,就是在政治的领域中,感性的因素比理性强太多了,在《经济学人》的这篇文章中,他指出所有让民主制度遭到破坏的人,都是在国内受到支持度很高的强人。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强人其实并不是很强,只是聪明,因为他们知道在民主的社会中,人能够变强的原因是顺应民意,至于民意是感性还是理性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太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