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文其详

181.从哲学看教育的创造性思维

2019-01-10

我在台湾大学哲学系教书,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因为职业的关系,所以我对教育问题特别感兴趣。我对于教育不但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往往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教育的问题。

你可能会问,你们哲学家看待教育的问题以及教育的本质,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哲学家跟一般人或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不同,是我们哲学家不耐俗,反对一切制式、教条化以及形式化的教育方式。我们认为,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肯定自我,发扬创造力。

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哪里有人在推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会接受制式化、教条化的以及形式化的教育方式呢?那这你可就错了。因为在我们的教育制度当中,有几个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接受制式化、教条化以及形式化的教育。

我们制式化的教育来自于我们的升学主义,尤其是我们认为读书的目标就是为了考上最好的大学。我们教条化的教育来自于我们学习的内容,尤其是教科书里面所规定的内容。为什么教科书中的内容会变成教条呢?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内容是出考题的来源。

我们的形式化教育来自于我们对于学生的认定,通常我们会认为成绩好的学生,考进好大学的学生,答题总是正确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反过来讲,成绩不好的学生,答题不好的学生,考不上好大学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也就是坏学生。

前不久,国内就有一篇非常火红的文章,题目是《教育的水平线》,副标题是“直播教育改变了学生的命运”。这一篇文章主要强调的内容是城乡的差距。文章认为,城乡差距已经使得乡下地区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办法跟城市内的孩子相提并论,但是经过直播,让乡下学生可以直接收看城市高中教师的教学内容。这些乡下学生有了明显的改变,也能够考上好的大学,也能够产生信心,甚至于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他的命运都被改变了。

这是赚人热泪的说法,一时之间我也被感动了,但是仔细一想,看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我先前在这篇文章谈到的,都是一些升学主义的内容,一些学习考试的技巧,一些力争上游达到别人心目中所谓的好学、好孩子,甚至是好公民的想法。这些不正是我前面所说到的那一些制式化、教条化以及形式化的内容吗?或许有的人会说,这些都是国内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多说无益,想要让孩子拥有好的教育,必须按照国内的升学逻辑来教导一个孩子。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现在不都鼓励学生,尽量让自己的学习环境国际化吗?所以让我们来看看作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的报告,简称为PISA。这是一项由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0年所发起,每三年一次的国际测试和结果报告。这份报告从2009年开始纳入中国学生的表现,当2009年以及2012年由上海地区单独代表中国时,表现非常好,排名第一。不过因为这是凝聚了中国最好的学生参加比赛,谈不上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但是到了2015年,中国分别由北京、上海、江苏以及广州四个地区的学生参加评比后,结果大幅后退,位居第十。2018年的评比结果已经出炉,PISA的首席分析师池田京女士说,2018年的结果报告将于2019年12月3日提出。

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2015年在相对而言比较富裕的四个区域,中国代表队成绩居然会后退。最主要的原因是PISA在每三年做评比的时候,都会增加一个新的测试元素,看看各国学生在这个充满变化的世界中,是不是能够与时俱进地透过教育,训练孩子们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2015年增加了“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8年增加了“全球胜任能力”,池田京女士宣布在2021年的评比中,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纳入评测内容。这些元素加入评比让我们发现,国际的教育标准与国内的教育标准,似乎有不小的差距。

2016年的报告中,中国代表之所以倒退到第十名,主要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中国学生的学习效率相较于学习的时间而言,比较低,因为我们的学生学习的时间非常长,但是我们的成绩表现却比芬兰差很多,而芬兰学生的学习时间几乎比我们每周少了20多小时。在这多学的20多个小时当中,有很多是中国家长热情让孩子参与课后的补习。

其次,根据2015年的表现,中国学生的合作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差。原因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只注重个人学习的答题技巧与争取高分的努力,却忽略透过团队进行讨论、共同研究与解决问题。

我自己在台大教书的经验也告诉我,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所谓的好学生,以前或许只是因为他们成功地考入了所谓最好的大学或因为他们确实掌握了教科书中所指定学习的内容。而他们的好也可能是在制式化、教条化以及形式化的教育制度中脱颖而出。但是,旧的教育制度不但扼杀独立思考,还缺乏“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全球胜任能力”自然也在升学主义的压力下,显得无足轻重。那么在2021年的评比中,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要素加入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我们传统教育思维非常不一样。创造性思维强调创新,强调求变,敢于突破常规和主流的思想,能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部分,哲学教育最能够发挥功能,因为哲学教育就是不耐俗的教育。哲学教育企图打破制式化、教条化以及形式化的教育。哲学教育让我们对于一成不变的制式教育提出变化,让我们对于墨守成规的教条提出批判,让我们对于不问现实只谈形式的态度产生滚动式的理解。

总之,只有哲学教育才能透过现有的教育困境,作出根本的改变,让千千万万的学子因为改变而获得具有前瞻性的好教育。这是我们哲学家的心愿,也是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